传染科资讯
鼠是许多疾病的贮存宿主,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是: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机械携带和直接咬人等方式。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病综合出血病、恙虫病、森林脑炎、土拉伦菌病、Q热、毒浆体病、蜱传立克次体病、类丹毒、假结核、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李司特菌病、炭疽、旋毛虫病、蜱传回归热、皮肤利什曼病、地方性斑疹伤害、莱姆病、乙型脑炎、狂犬病、也兔热、鼠咬热、血吸虫病和肠道沾染病等35种人的疾病。有统计资料证明,有史以来死于鼠传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历次战争死亡人的总和。
鼠所传播的疾病中,危害最大的是鼠疫,鼠类可传播疾病。在历史上曾产生数次世界大流行,鼠类可传播疾病。如104世纪的1次大流行,当时称为黑热病,死于鼠疫者亚洲约4000万人,欧洲约2500万人,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4分之1。解放前,鼠疫曾在我国某些地方猖獗流行,如1910年医学|教育网整理,在东北满洲里1带产生肺鼠疫,鼠类可传播疾病,传播到齐齐哈尔、沈阳、山东、河北等地,流行7个月,死亡6、7万人。
在鼠源性疾病中,现实危害最大确当是肾综合征出血热,从50年代至80年代,病发和病死人数急剧上升,到90年代初,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病死率虽有降落,但因病发人数多,总数很多。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多宿主性,其中与鼠有关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年病发人数万至10万人,鼠类可传播疾病,不低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由于波动大,突然出现的强烈流行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关新闻
上一页:炭疽病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下一页: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