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资讯
一、流感病毒的变异快速的变异是流感病毒的一大特点。流感病毒变异主要是由于HA和NA抗原结构的改变,两大可能诱发流行性感冒的原因,尤其是HA。这是因为机体针对HA产生的抗体是中和性抗体,故流感病毒通过改变HA的抗原特性可有效地实现免疫逃逸。由于其基因组由多个节段所组成,病毒易于发生变异。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即引起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这种在较小程度上发生的基因变异,两大可能诱发流行性感冒的原因,每一年或每几年均在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中频繁发生。若两种不同亚型毒株感染细胞,使其基因组发生重组,则可引起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致使新血清型的出现。HA及NA的各自变异不断组合成新的变异株,当变异使人群中对原有流行株所建立的免疫屏障不再能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时,变异株攻击侵入已充分易感的人群,则引发疫情爆发,这是导致流感大流行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显著的变异主要发生于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则少见得多,而丙型流感病毒一般不发生。
二、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可感染呼吸道的所有各类细胞,并能在其内复制,其致病的主要机制是病毒复制引起的细胞损伤及死亡。流感病毒一旦进入和定植于呼吸道上皮,经胞饮作用,黏附和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延续4~6h,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再感染邻近的上皮细胞,短期内致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受染细胞发生坏死、脱落及局部炎症反应,同时引发全身中毒反应如发热、身痛和白细胞减少等,两大可能诱发流行性感冒的原因。病毒复制致细胞病变是流感发病的主要原理,循环中过量的干扰素可能与全身症状有关,但不产生病毒血症。单纯流感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呼吸道中上部损害,气管受累明显,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两大可能诱发流行性感冒的原因,胞质内可见包涵体。黏膜充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但基底细胞层无损害。起病4~5天后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构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构成而恢复。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为肺内广泛出血,肺脏呈暗红色伴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气管、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轻度炎细胞浸润,肺泡中纤维蛋白原渗出,内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相关新闻
上一页:患上感冒后 应如何睡好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