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资讯

霍乱的病原学说!

2017-08-10 02:11:41 来源:
分享:

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属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菌体短小,弧形或逗点状,运动活泼。医学|教育网|整理|能发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胶糖,皆与霍乱多价血清产生凝集。对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最适酸碱度为pH7,霍乱的病原学说.2~7.4,霍乱的病原学说,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由于对酸非常敏感而对碱耐受性大,可与其他不容易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肠道菌相鉴别。两个生物型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均属OI群霍弧菌,霍乱的病原学说,可分为小川(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等3个不同的血清型。既往流行的两型菌株中,总以小川血清型占绝对优势,但20世纪末稻叶血清型却明显增多。本菌能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可引发患者剧烈腹泻。自然突变也是本菌的特性之1,霍乱的病原学说,埃尔托生型表现尤其明显。古典生物型的致病性1般强于埃尔托生物型。本菌对各种常常使用消毒药品比较敏感,1般易于杀灭。

霍乱弧菌进入人体的唯1途径是通过饮食由口腔经胃到小肠。此菌对胃酸10分敏感,因此多数被胃酸杀死,只有那些通过胃酸屏障而进入小肠碱性环境的少数弧菌,在穿太小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以后,才粘附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并在这里繁殖,同时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引发肠液的大量分泌,结果出现剧烈的腹泻和反射性呕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