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资讯

埃博拉疫苗及药物尚在研究中!

2017-04-11 16:53:47 来源:
分享: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研究员董小平13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因素分析,病毒传入我国有风险,但在我国爆发风险极低。

埃博拉病毒:沾染源有限易于被杀灭

董小平介绍,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后约有24起爆发,1直在非洲地区,最近的1次在2012年,不是终年流行的病毒。

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抵抗性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的床单、衣服等干燥环境下可存活几小时,仍具有感染性,在液体和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但是,埃博拉病毒易灭活,如物理温度增高,60摄氏度灭活1个小时就能够杀死,100摄氏度煮沸5分钟也能杀死病毒。埃博拉病毒对经常使用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也都非常敏感,很容易被消灭掉。

埃博拉病毒是1种人兽共得病毒,自然宿主目前认为是1种蝙蝠,特别是非洲果蝠,感染的宿主主要是人类和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沾染源是死亡的动物尸体或是病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包括衣裳、床单、被罩等造成感染,通过呼吸道传播能力非常差。

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疾病的潜伏期1般来讲是5天至12天。处于潜伏期的病人没有沾染能力。1旦起病,病发非常急,出现高热,伴随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同时出现剧烈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任何跟外界相通的器官通道都可以有出血,最后致使全身器官的衰竭、死亡。

董小平说,综合分析,埃博拉病毒比较肯定的沾染源是病发后的病人和死亡的动物尸体。因此,其沾染源比较局限且较容易辨认。传播途径虽然是直接传播,但不是非常有效,另外,病毒埃博拉基因组很稳定,不像流感等常常变异,也更有益于研究和医治。

我国爆发风险极低

董小平说,通过对沾染源、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埃博拉病毒通过动物或自然宿主果蝠输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小,但经人传入境内的风险还是存在,旅游、商贸来往等活动中的人员携带病毒作为个案输入的可能性有,但可以控制。即便有个别输入病例,只要把家庭的聚集、社区的传播、医院的院内感染控制住,疾病就没法往下传,也就不会通过病人造成大面积的播散。因此,埃博拉病毒传入有风险,但在我国爆发风险极低。

疫苗及药物尚在研究

由于研究这类病毒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高等级的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所以对它的疫苗研究仅仅局限于美国、法国等1些欧美国家。目前美国的研究已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即在实验动物上,发现对恒河猴的保护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该疫苗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

我国对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进行了1定的探索,可能有1些实验室获得了1些原始的、还没有动物实验的疫苗的抗原或疫苗的原始成份,但离真正能用在人身上的疫苗,时间还会比较长。

在医治方面,美国媒体报导称,美国用抗体进行医治仿佛有效,但没有具体的细节情况。这是1个早期的结果,没有经过更大样本量的测试,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不敢肯定。我国对药物的研发也处于临床前的阶段,没有进行动物实验。在短时间内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小。

董小平同时呼吁,相对疫苗,对沾染病的防控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效控制沾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建议前往非洲时做好个人防护,做到莫探险、常联系、看医生,1旦出现问题,1定要跟当地的使领馆联系,并及时救治。

分享:

相关问答